怒吼文章

新南向K.O.一帶一路?蔡英文竟說得出口

中國大陸的「一帶一路」倡議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,首屆「一帶一路」高峰論壇本周也將會在北京召開。而在去年蔡英文上臺後不久,立即也推出所謂的「新南向政策」,近日蔡英文在接受採訪時,刻意將「新南向」與「一帶一路」對比,並豪言台灣有多種「軟實力」,非大陸所能比。

中國社科院台灣問題專家鍾厚濤應海外網(m.haiwianet.cn)之邀,從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三方面分析蔡英文推進「新南向」的意圖以及遇到的困境,並由此探討「新南向」與「一帶一路」是對接還是對撞?

近日,蔡英文在接受東南亞國家媒體專訪時,刻意將台灣「新南向」政策與中國大陸「一帶一路」倡議進行對比,聲稱台灣擁有多種「軟實力」,這不是經濟或政治力所能阻擋的。顯然,蔡英文是以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來看待「新南向」與「一帶一路」關係的。未來蔡英文若繼續固守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,將「新南向」與「一帶一路」完全對峙起來,甚至想利用「新南向」來對沖「一帶一路」,其「新南向」也只能淪為「新難向」。

圖謀

蔡英文的「新南向」政策絕非一朝一夕的臨時規劃,而是經過長期的醞釀籌劃。早在2012年「大選」敗北之後,蔡英文就專程奔赴新加坡、印度等國,進行實地考察,彼時蔡英文心中的「新南向」政策就已經初具雛形。而在2016年正式走馬上任之後,蔡英文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勢,更加肆無忌憚地強加推行,其背後的主要考慮和主要動作有:

「經濟台獨」。蔡英文上臺以來,外界一般喜歡以「柔性台獨」、「文化台獨」等名詞來描述蔡英文的「台獨」策略,但這種描述卻忽略了蔡英文「台獨」路線的另外一個重要面向,即「經濟台獨」。所謂「經濟台獨」,就是指要全力弱化兩岸的經貿往來,逐漸削弱兩岸的經濟連接,減少台灣對大陸的所謂「過度依賴」,以便維持台灣在經濟層面的「主體性」和「自主性」。簡單來說,「經濟台獨」就是要在經濟領域實現「脫中」。

但台灣又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,高度依賴外部市場,既然蔡英文不想依靠大陸,只能另外尋找新的替代市場。在經過反覆沙盤推演之後,蔡英文最終選擇了東南亞和南亞等國,因為這些國家人口眾多,勞動力成本低廉,市場廣闊,與大陸同質性較高,因而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國家來取代大陸。這就是蔡英文推出「新南向」政策的核心初衷。

文化搭台。蔡英文深知,單就經濟體量而言,台灣在整個亞太地區並不占優,不但與中國大陸、日本等相去甚遠,就是與韓國、新加坡等,也是差距越拉越大。因而如果只是以經貿為手段,來進軍東南亞市場,最終只會事倍功半,效果不彰。簡單來說,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,以台灣的經濟實力,根本不可能與美日韓以及中國大陸等相抗衡。

為了彌補這種經貿層面的「先天不足」,蔡英文又另闢蹊蹺,決定從文化、醫療、宗教等領域入手,不斷向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輸出臺灣的「軟實力」,妄圖藉此強化東南亞和南亞各界對台灣的好感,為「新南向」政策在這些國家的推行提供較好的社會輿論氛圍。

政治唱戲。無論是經濟層面的「台獨」,還是文化層面的滲透,這都不是蔡英文「新南向」政策的最終目的。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謀求台灣的「事實獨立」,並為將來的「法理獨立」提前鋪路。在蔡英文的「台獨」路線規劃圖中,對內她力圖通過長期的「去中國化」進程,定點清除掉與中國有關的所有文化符號,包括蔣介石像、孫中山像、孔子像等等,最終實現島內民意的全面綠化,讓島內民眾只知台灣而不知「中國」。對外則打算利用一切可乘之機,製造台灣是「主權獨立政治實體」的假像。例如,蔡英文在出訪巴拿馬等國時留下的簽名,都是「台灣總統」而非「中華民國總統」,這顯然是要擺脫「中華民國」(背後當然是中國)對她的框架性約束,進而可以凸顯出「台灣」才是一個「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」假像。簡而言之,蔡英文這種簽名方式,是想拋棄「中華民國」,轉而力圖形塑「台灣國」。

蔡英文的「新南向」政策遵循的同樣也是這種邏輯,即利用經濟、文化等平臺,不斷強化台灣與東南亞和南亞等國的實質關係,不斷提升雙方的高層人員往來層級。但我們統觀蔡英文當局與這些國家的交往過程,就會清晰的發現,蔡當局幾乎從來不提「中華民國」,反而屢屢刻意強調「台灣」。蔡英文如此運作,顯然是想達到在國際社會為「台灣國」正名的效果。

困局

如果單純從經濟層面來考慮,蔡英文的「新南向」政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,畢竟目前全球各地都在加速進軍東南亞和南亞市場。但問題的關鍵在於,「新南向」並非簡單的經濟政策,而是包藏著沉重的政治野心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「新南向」政策已經被其背後的政治意圖所綁架,因而嚴重偏離了其理想的預期軌道,主要表現在:

兩岸經貿不降反升。蔡英文的初衷是想利用「新南向」政策來弱化兩岸經貿往來,來引導台商往東南亞佈局,逐步減少對大陸的投資。但兩岸的經貿往來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,不會被蔡英文的政治意圖所操控。台商的海外投資,也只會逐利而去,不會聽從蔡英文政治指揮棒的任意吆喝。

從目前整體情勢來看,兩岸經貿往來平穩運行,在部分領域還穩中有進。例如,根據海關總署5月8日最新數據顯示,2017年1至4月,兩岸貿易額為563.9億美元,同比上升11.6%。其中,大陸對台出口129.4億美元,同比上升9.9%;大陸自台進口434.5億美元,同比上升12.1%。面對這樣的數據,蔡英文估計完全始料未及,其妄圖利用「新南向」政策來弱化兩岸經貿往來的圖謀,也基本宣告破產。

文化對接危機重重。蔡英文本來是想打著「新南向」政策的旗號,加大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文化連接。但在實際操作當中,蔡當局卻遭遇到了多種難以想像的難題。例如,在語言層面,東南亞國家大多語言複雜,僅印度就有28種官方語言,台灣要想與這些國家進行經貿合作或是在這些國家進行文化擴散,如果不懂對方的語言,無異於癡人說夢。比語言更複雜的是,東南亞和南亞的很多國家都是宗教林立、族群對立,台灣在進軍這些國家時,若是稍有不慎,可能就會碰觸對方的「文化禁忌」,最終釀成惡果。此外,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現在的環保意識也正在崛起,而台灣的製造業往往對環境會構成巨大的威脅,因而很多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民眾和官方都奮起抗爭。2016年台塑在越南投資的鋼廠,因為排汙未達標,最後被處以5億美元的天價罰款,就頗能說明問題。

政治圖謀全面破產。蔡英文原本期望利用「新南向」來強化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實質關係,並藉機凸顯台灣在國際社會是「主權獨立實體」的假像。但從客觀效果來看,這些國家對於台灣「新南向」政策的態度大多比較冷淡,因為他們更期待的是從美日歐引進高新技術產業,進而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,而不是從台灣引進傳統的加工製造業。既然台灣不是他們吸引外資的優先考慮,他們自然也不需要全力配合。蔡英文「經濟搭台、政治唱戲」的圖謀自然也就不可能得逞。

出路

李登輝、陳水扁時期曾多次推行過「南進」或「新南進」政策,但均以失敗告終,很多台商都賠得血本無歸,至今心有餘悸。現在蔡英文重走李陳時期的老路,未來能有幾分勝算,估計連蔡英文自己都心裡打鼓。因為從整體實力來看,在各方積極進軍東南亞和南亞的力量中,台灣過於勢單力薄,因而很難一呼百應,形成規模效應。

未來蔡英文若能根本調整兩岸政策,通過兩岸對話將「新南向」與大陸倡導的「一帶一路」對接,兩岸聯手共同開拓國際市場,「新南向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。中國大陸從來沒有想過要「限縮台灣在本區域的發展空間」,只要蔡英文能夠在承認「兩岸同屬一中」的基礎上,與中國大陸進行協商,大陸本著「兩岸一家親」的理念和「共商共建共用」的精神,肯定會歡迎台灣融入到「一帶一路」建設中來,也會為台灣各界的發展創造更多便利的條件。但如果蔡英文繼續將「新南向」與「一帶一路」進行區隔,甚至想利用「新南向」來幹擾和對抗「一帶一路」,那麼其最終的結局恐怕早已註定。

 

文轉自:

http://happytify.cc/docZHBLZWx6RU8yYlE9/page2

 

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,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、權益、請到「聯絡本站」檢舉,本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,謝謝合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