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23雨災揭露南台灣的「天坑」獨步全球 網酸:用錢坑換天坑,高雄真進步
台南、高雄地區近日出現許多坑同,駕駛人一不小心就掉入坑洞。圖/翻攝臉書爆廢公社
接連10天的暴雨,南台灣道路淹得滿是坑洞,民眾苦中作樂,戲稱為「天坑」,高雄更以5000個坑洞一舉成為「天坑的故鄉」。苦了用路人,摔車、爆胎、甚至直接衝進天坑。怎麼辦,除了打補丁,就是再鋪一層瀝青,可是這對症下藥的治本之道嗎?
「天坑」原來是地景名詞,古老的天坑科學界至今不瞭解成因,但近五年西伯利亞突然出現不少天坑,科學家研究發現是地球暖化造成。暖化讓地表以下的凍土層融化、流失,凍土層蘊藏的甲烷噴出,地質支撐瓦解形成天坑。台灣的天坑成因很明確,道路施工不良,一泡水就坑坑疤疤。
台灣地區的公路建設1980初期路網密度即已接近飽和,之後闢建新路不是重點,應調整為「養路重於改善,改善重於新建」;遺憾的是養路消化預算績效遠不及新建,以致雖然道路密度已達於水準,但仍一條一條闢建新路;至於養路,長時間輕忽維護、保養的打底工作,坑洞出現只有補平一招。
高雄一下冒出5000個天坑,指責偷工減料也好,或哈日學東京路平作法「8小時KO坑洞」,高雄的問題出在路基太過脆弱。新建時的基地填築、級配粒料、瀝青鋪面…做得不徹底;日常的養路維護更是草率交代;冒出5000個天坑,市府指示的搶修SOP,其實只是路面的表面文章,即便天晴之後切塊刨除重鋪,對強化路基作用非常有限,下回淹水坑洞再現。
當然,這陣子南台灣雨下得太多了,僅8月雨量即超過1500毫米,若加上之前2個月霪雨不斷至少600毫米降雨,本來即已脆弱的路基更是大量流失;尤其高雄是工業重鎮,地下管線、箱涵滿佈,讓先天不良的路基更是挺不住。或許不全怪花媽,但她13年市長沒能正視問題、改善確是事實。
瞬間冒出5000個天坑,有沒有地球暖化因素?市府可能沒想過。但藉著修補天坑機會瞭解原因是必要的態度;眼前的事例是淹水時仁武區地下自排水栓不停冒出氣泡,附近民眾嚇壞了,擔心氣爆重演。市府趕緊請化學工程師現場檢測,但氧氣、氮氣、甲烷一直說不清楚;高雄一定沒有凍土層,但地底洩氣經常發生,何不藉修補天坑一併加強。
來源:ud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