怒吼文章

【論壇文章】人口負成長時代還能撒幣在蚊子館建設上嗎?

當前政府所力推的「地方創生」政策,這個政策主要目標有三,第一目標是人口、第二是人口,最後還是人口。就在上個星期(11月1日到11月7日),政府開辦「地方創生元年」的「成果展」。這是為期一週的展覽,與其說是成果展,不如說是「產品展」,沒有任何一個展覽攤位的人會跟你說,今年哪個直轄市、縣市增加了多少人?讓多少青年回到自己的家鄉就職?而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,推動至今已經5年,到現在偏鄉還是偏鄉,人口繼續集中於「東京首都圈」,偏遠地區的市町村,其人口「少子高齡化」的命運,依然沒有翻轉。

根據日昨新聞報導,我國極有可能在2020年就呈現人口「反轉」;而日本是在2007年達到人口頂峰後急速下墜,至今10多年了,人口減少的趨勢依然沒有改變。麻煩的是,我國的人口「出生率」比日本還要低,未來人口下降的幅度將會比日本還要嚴峻。換言之,兩國所用的政策工具,或是政策資源所下的力道都還不夠,都不能促使年輕人面對「生育」這個課題。

而在「人口減少」、「少子高齡化」的基本結構之下,那各總統候選人所提出的政策,就應該導向人本,而非建設。若說一個國家生育的主力在20歲到40歲的婦女,其實我們就應該去問問這些女性,如何減輕她們面對婚姻的恐懼?有何政策可以讓她們安心勇於生育?而非大興土木去建造一些用不到的「蚊子館」。

人口問題是我國所有公共政策問題的根本,當生產人口不足時,如何期待有人去從事軍職戰鬥的工作?昂貴的軌道建設,不就需要一定門檻以上的居民來滿足該等建設的自償率?各地區的商店街是否有夠多的人去消費,來支撐一個城鎮所應有的經濟規模?哈佛大學經濟系的教授Edward Glaeser在其著作《Triumph of the City》指出,公共政策應該幫助「窮人」而非「窮地方」;而一個城市的本體應該是人,而非建築物。

今天的執政黨善於用軌道或是公共場館等等的設施,去討好各地居民;但讓我們仔細反思,這樣的建築設施,是我們所需要的嗎?在前瞻計畫中,預計興建500間的建築,這裡面有多少會成為蚊子館?如果把這樣的錢投資在學生身上,完善我國高教品質,或是讓學生學貸免息,減輕壓力,這樣是否能讓我國青年即早面對生兒育女的終身大事?

在前瞻計畫中,軌道建設就高達4000多億元,這些軌道的自償基礎,就是先要有人,有足夠的人後,軌道的營運方有自償的可能,否則就像「高雄捷運」一樣,短短數年間就虧掉一個資本額,要不是高雄市政府出手買下,否則早已破產而無法營運。相反的,若我們投資在人力資源上面,學生的學習有國際競爭力,能與對岸菁英一較高下,有好的工作、好的收入,這樣成家就業、安身立命,自然不是問題;而當老百姓的「生計」無虞時,生兒育女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。然而,當前政府的心思都在「搞軌」這件事情上面。

新聞來源

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 王皓平

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,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、權益、請到「聯絡本站」檢舉,本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,謝謝合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