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兒童性侵害多嚴重?每天通報平均超過兩起,加害者再犯率高達8成5
日本兒童性侵害、性騷擾問題嚴重,據警察廳2018年的統計顯示,當年度未滿13歲的兒童遭強制性交、公然猥褻、強制猥褻等的通報件數多達995件,等於平均每天都會發生兩起以上的兒童性侵害案,且近年受智慧型手機、社群網站(SNS)、手機遊戲發達影響,兒童網路性侵害案件與日俱增,且不少專家認為實際發生案件數遠超過通報件數。
居住在神奈川縣,現年40歲的A某,回憶起小時候的受害經歷,至今仍記憶猶新。「他自稱是我朋友的叔叔,我們原本一起坐在客廳的暖桌,後來他叫我坐在他腿上。我雖然覺得怪怪的,但又想說他大概只是喜歡跟小孩玩吧,沒想太多就坐了上去,然後他就把手伸進我的內褲裡,摸我的私密部位。」「我當時很想逃跑,但因為太害怕了,整個人僵在原地沒辦法動。」
「我當時心想:現在到底發生什麼事了?整個人很混亂,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朋友擔心地看著我的臉,但卻說不出『救救我』,只能任由『叔叔』對我毛手毛腳。」A某表示,在朋友的叔叔終於放開他,讓他回家後,他立即告訴母親跟奶奶在朋友家發生的事,但母親和奶奶僅表示後面的事交給他們處理,就再也沒提過這件事。據說事發當天A某要回家時,朋友曾追上來向他道歉,表示自己也被叔叔「騷擾」過。
「她(朋友)向我道歉的時候,我心裡想說,那個『叔叔』果然不是好人,但直到我長大以後,才知道那已經是『犯罪』了。現在想起來,我的朋友那時候應該很痛苦吧,她有可能是被『叔叔』唆使,要她帶朋友來家裡,而且除了我之外,搞不好還有其他受害的同學。現在想到這件事,我還是覺得很痛苦、很後悔。」
再犯率高達8成5
在日本的兒童性侵案、性騷擾案件中,除毫無關係的加害者及受害者的案例外,也有不少和A某的案例一樣,加害者為朋友親戚,甚至是家人的情形。兒童性侵害案件的可怕之處,除加害者可能是你親近的人外,日本法務省的統計更指出,過去曾犯下2次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的嫌犯,有高達近8成5的機率會再犯。像是於今年4月及6月相繼涉嫌猥褻兒童而遭逮捕的兩名男保育士,都被警方查出已是累犯。
熟悉幼童性侵害事件,曾在診所、監獄、拘留所及警察署,參與150起以上幼童性侵害者治療的齊藤章佳指出,大人和小孩無論是在身體、精神、經濟上,都有著壓倒性的差距,很多兒童性侵害案件的受害者,根本不知道大人在對自己做什麼,甚至會在無法抵抗的狀態下被大人控制,無法明確講出受害經歷。同時表示在他負責的案件中,曾有嫌犯表示自己專挑「警戒心較低的男童」下手,主張不是只有女童才容易受到侵犯。
兒童心理:想有人陪伴、渴望被大人認同
齊藤表示,兒童性侵害者通常都會觀察兒童的行動模式,除以往較常見,兒童與結伴朋友分別的公園、公共廁所、住家大樓外的階梯等地外,近年因智慧型手機、手遊普及,許多嫌犯會埋伏在公園等地,趁機借手機或遊戲機給兒童玩,降低其警戒心。甚至還有嫌犯會借兒童有問題的手機,讓其在玩到一半時螢幕剛好壞掉,以「手機被你玩壞了」等理由,引起兒童的罪惡感和不安,進而要求其脫褲子拍裸照賠罪。
此外,齊藤還指出,在兒童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時,他們大多都會渴望被大人認同,所以如果有兒童在家不受到父母認可,覺得家裡容不下自己,很容易就受到有心人士的拐騙,以「我可以跟你一起玩遊戲」、「我可以聽你說說話」等理由約出門。對這些兒童來說,這些有心人士是對他很溫柔的「好大人」。
針對如何簡單教育兒童保護自己,齊藤除提出制定外出遊玩的門禁、讓孩子攜帶手機與家裡保持聯絡,及教導孩子哪些身體部位為「私密部位」等常見方式外,還建議家長教導兒童在遇到特定情境,例如有人聲稱兒童的母親出車禍,要帶他去醫院時,以只有家人間會知道的問題,像是「我們家的寵物叫什麼名字?」等問題,來測試對方是否真的認識自己的父母。
另一名研究性暴力受害者心理,目前任教於目白大學心理學院的講師齋藤梓,則針對兒童及其家人在經歷性犯罪案件後的心理等發表看法。齋藤表示,性犯罪案件發生後,除會對受害兒童造成極大傷害外,其家人也會受到極大衝擊,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小孩等等。許多兒童甚至會因為加害者的威脅,或擔心自己的受害經歷會造成父母的負擔,而選擇沈默。
齋藤表示,受害兒童在經歷案件後,多半會呈現身體不適、精神不濟的狀態,像是失眠、食慾不振等等,且精神不濟、憂鬱的情形很有可能持續很多年都無法治療,進而導致受害兒童開始自殘、無法專心在課業上,最終拒絕上學,把自己關在家裡。
男孩或女孩,受的傷都一樣重
齋藤主張,無論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性別組成為何,男女受害兒童在經歷案件後都需要完善的輔導和陪伴,許多男童可能會在遭男性侵犯後,開始對自己的性向產生懷疑,甚至因加害者同為男性,而被周遭的人認為只是「好玩」,認為若周遭的人無法好好理解兒童的處境妥善應對,將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,呼籲父母以關懷、信任的語氣取代質問和譴責。